作为正能量的短视频 要对“算法作恶”零容忍!

时间:2024年03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白安琪
  当前,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在健康轨道上加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约为10.26亿,占网民总数比例高达95.20%,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用户规模大、技术更迭快,成为这一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特点。
  面对黏性高的用户群,一大批启迪心智、温润心灵、引领风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借助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新业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传播新时代中国奋进力量的正能量短视频不断涌现,在激发社会正向价值上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短视频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瑕疵。
  
  近日,无底线、骗流量的短视频被《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1月6日,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画面中的女子在重庆某公园内,以孕妇的形象主动征婚,手拿写着征婚条件的纸张,语出惊人:“虽然娃儿不是你的,但是媳妇是你的,生娃已经够痛苦了,如果说你真的爱我的话,你都不用在乎娃儿是不是你的。月薪七八千的不行,我看不起,月薪低于2万的不考虑,以后娃都养不起。”
  

  根据警方的通报信息显示,该女子姓陈,是一名自媒体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乔装孕妇自导自演了相亲场景。这段视频在被警方证实为摆拍造假后,网友纷纷谴责这种行为,列举了其危害性。比如“三观尽毁”“给女性洗脑”“带坏风气”等等。 

  实际上,这类摆拍造假视频的危害远不止于此,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为主要代表的“摆拍卖惨”“虚假助农”“伪慈善”等违法违规行为,骗取了网友的同情和共情,让很多人纷纷掏腰包买了假冒产品,消费公众同情心,有网友感慨“以后再也不相信这些了,一开始还哭了”。此外,还有“阜阳敏姐被家暴”“男女感情纠纷”等这种摆拍视频,传播焦虑,制造性别对立。而像去年被热议的“4000万网红自导自演被社会大哥绑架”的短视频,更是制造了社会矛盾,直接扰乱社会稳定。 

  无论是处心积虑地编排假视频,还是简单粗暴地复制假视频,表面上似乎仅仅是为了博个眼球、获得流量。实际上在获取流量的背后,虚假视频的大多数发布者目的都是将流量进一步变现赚钱。 

  而其中缘由则是因为平台会根据算法推荐,对这些进入热榜后流量大的作品作进一步的推流,给予这些摆拍造假的短视频更多的流量得到更广泛传播。 

  算法何以作恶? 

  读懂一个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而算法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语言”。算法技术全面步入应用阶段,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算法歧视、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算法霸权等法律甚至伦理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算法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用不好,也可能成为网络生态的破坏者。 

  当今时代,“困在算法里”俨然成为一种新型社会焦虑。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已占整个互联网信息内容分发的70%左右。平台通过算法推荐赋予用户信息定制功能的同时,算法操纵舆论、制造“信息茧房”、滥用数据等乱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隐私问题是算法滥用带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尽管在网络安全领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始终是重中之重,但时至今日出现的数据安全问题仍屡见不鲜。过度信息收集和过度索权是“算法作恶”的常见形式。《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等,从法律层面向信息过度收集和过度索权行为说“不”。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虚假短视频从婆媳斗争、性别对立到贫富差距、乡村困境等等,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毫无下限摆拍、博眼球。在资本裹挟下,它们将主流价值观与网民偏好人为割裂开来,想当然地以为“高大上的内容会影响流量”,为获取流量利益不断炒作桃色、暴力等事件,导致主流价值的传播空间被大大挤压,造成网络信息“劣币驱逐良币”,久而久之,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将造成严重挑战。 

  其实,算法的“原罪”背后,永远是人。当“算法”变成“算计”,行业生态被严重影响,不利于算法服务提供者的长远利益。整个行业都意识到:应该加强自律,避免技术滥用,树立一种“负责任创新”的价值观。 

  零容忍!对“算法作恶”说不 

  近年来,全国和各地方行业组织发布了不少自律性文件,同时,各大网络平台也在内部对算法进行自纠自查:有的为了破除“信息茧房”,在技术上不断优化推荐机制、提高内容推荐多样性,扩大信息覆盖面;有的不断完善管理规则,优化算法模型参数,主动清理违法有害信息,处置违法违规账号;有的将“关闭个性化推荐”等功能置于显眼处,将是否使用算法功能的主动权还给用户……有关算法伦理的宣传与讨论一直在业内进行。这些讨论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引入行业价值体系,提倡算法开发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防范“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等现象。 

  规范算法,除个人努力和行业自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充分运用法治方法规范算法,引导算法向上向善,才能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目前,中国直接以算法命名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还有一些关于算法治理的规定,嵌入在其他政策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平台运行过程中的算法规范与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算法自动化决策治理的基本框架。
  

  其中,2022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算法的规定最为系统全面。《规定》明确,“采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推送信息”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优化信息推荐机制,加强版面页面生态管理”。 

  这项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规定,明确了算法知情权、算法选择权等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对社会关注的“大数据杀熟”“引诱沉迷”“引导舆论”“特殊群体保护”等热点问题,都作出了针对性规范。 

  大众共情容不得“摆拍”,正能量短视频容不得“算法作恶”。娱乐应该有底线,不能真假不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如果把娱乐搞笑当作事实传播,混淆视听,不仅会加剧群体对立、撕裂社会情绪、恶化网络生态,一旦触碰红线,终将受到法律惩处。 

  我们相信,只有驰而不息地完善协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发挥行业自律机制作用,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把治理与监管贯穿短视频创作、发布、经营全过程,在发展和有效监管之间取得平衡,短视频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得更长远。
  (来源:综合中国政府、《人民日报》、人民资讯、光明网、正义网、之江轩、大江网等相关报道)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