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一: 心怀梦想 谱写光荣

时间:2023年05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者按:5月14日至17日,中国文联推进文艺创作工作会在深圳召开。这是中国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对于促进全国文联系统更好推动文艺创作、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艺网将陆续整理发布艺术家代表和中国音协、中国美协、北京市文联、上海市文联、深圳市文联等单位作的大会交流发言,深入研讨推动创作的方法、路径,以飨读者。

心怀梦想 谱写光荣

——在中国文联推进文艺创作工作会上的发言

中国音协副主席、作曲家 张千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和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都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如果把作品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创作便是龙头,是第一生产力,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是一名作曲家,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几十年来创作了交响音画《北方森林》、歌剧《太阳雪》、舞剧《大梦敦煌》、舞蹈《千手观音》、影视《红色恋人》《哦,香雪》《我的长征》《成吉思汗》《红十字方队》、歌曲《青藏高原》《嫂子颂》《走进西藏》《相逢是首歌》等作品。党的十八大后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尤其是大型作品和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下面我谈几点创作体会:

  一 注重思想性,在作品立意上下功夫

  写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甚至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从主题先行的角度来看至关重要,或是需要摆在首位的创作思考。比如:《光荣与梦想》是2017-2019年我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一乐章,立意非常明确,即“光荣”和“梦想”,表达了中国人对光荣的崇尚,对梦想的追求。庄严的号角奏响神圣的“光荣”主题:我们从五千年的黄土中走来,披着一身尘埃;我们从百年的岁月中走来,光荣与梦想同在。作品开始与结尾的动机式主题以铜管音色为核心,满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并与深情温馨、激情宽广的弦乐歌唱性“梦想”主题交相呼应。这部作品参演2022年9月26日“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作品展演”和2023年4 月27日“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作品”音乐会,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热情赞誉;再如:2019年文联音协组织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奋进新时代》中我写的独唱与合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首扶贫题材作品,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我曾多次去陕北采风生活,由衷地感到陕北既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也是一个出民歌的地方,陕北民歌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一个都不能少》主题素材借鉴了陕北民歌《船工调》,以表现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决心。这首作品先后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和中国音协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歌典》,成为新时代扶贫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又如:2021年文联音协组织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百年放歌》中我写的交响合唱《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首合唱作品由于是音乐会压尾,创作难度较大。既要写出恢弘的气势,又要把四段平行结构歌词写出层层递进的感觉,尤其“万岁”二字要充分体现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戴之情,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赞颂,这种情绪主要表现在作品首尾音符时值拉宽的地方。而不同歌词但音乐主题相同的四段体结构部分,每一段都以“步步高”的梯形国歌主题形态及符点节奏形态唱出四个“万岁”,强化作品核心词汇的信仰意识,形成巨大推动力,充满自信、自觉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其鲜明的主题思想性和独特的结构艺术性已成为各大交响乐团和艺术院校音乐会演出最广泛的压轴曲目之一。

  二 注重艺术性,在作品技术上下功夫

  一部作品仅仅有好的主题立意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艺术性来滋养它,而技术手段恰恰是艺术性的重要支撑。以我的作品为例:《光荣与梦想》的铜管音色和弦乐音色在作品AB结构中的音色主导性,“光荣”主题的纵向同中音大小三和弦(C #c)与横向大小三度动机音组设计以及赋格段的运用等,其实都为作品的思想内涵增添了艺术光彩。而在“新时代交响——全国交响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入选的管弦乐《丰收之歌》是一部从未演出过的新作品,内容十分单纯,但素材和结构却比较复杂。作品以多种素材交替回旋的结构方式,把浙江“采茶舞曲”和陕北“道情”作为扑面而来的乡音乡韵,热情真挚、酣畅淋漓地展现出祖国大江南北的一派丰收景象和新时代的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喜悦心情。《丰收之歌》虽然是一部多主题复合结构作品,但却因内容需要必须强化两个重要主题,即:展现大江南北的江南(采茶舞曲)和西北(道情)主题。“采茶舞曲”旋律抒情舒展,以弦乐大齐奏的方式表达了喜获丰收的人民发自内心的共同赞美,采茶是春天的收获。而“道情”则以多调性模仿式复调手法,动态地表现了北国四面八方不同村庄的百姓秋天收获的情景。其实,《丰收之歌》不仅仅表现的是季节丰收,而是表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繁荣发展的丰收时代。

  三 注重可听性,在作品情感上下功夫

  关于音乐的可听性有多重解释,但来自内心的真情应是可听性的重要路径和遵循。音乐动听与否,与作曲家是否有真情实感密切关联,而真情实感源自于经历与生活,是对生活的感悟。《丰收之歌》中“采茶舞曲”和“道情”素材的运用与我到浙江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和陕西榆林、山西碛口等地的采风有关,也与几十年来我去过的那些曾经贫穷落后、人迹罕至的边疆民族地区采风经历相关,因为我看见了祖国大江南北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人民富起来了,国家强起来了,叫我怎能不歌唱?!从2016年开始,我多次参加文联音协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参与了《格桑花开新时代》《歌从草原来》《同心曲》《各族儿女心向党》《新歌唱新疆》等五台演唱会的策划工作,并有感而发地创作了《雅鲁藏布》《拉萨之夜》《蒙古包》《梦中的骑手》《天山南北》《那拉提恋歌》等少数民族赞美新时代、歌唱新生活的作品。今年6月《新歌唱新疆》将在乌鲁木齐、石河子、伊犁、喀什等地巡演,我仿佛又看到了塔什库尔干、喀什古城、麦盖提、吐鲁番、阿克苏柯柯牙、伊犁河谷、那拉提草原、果子沟大桥、赛里木湖、喀纳斯湖......创作源于生活,我相信,这些作品回到源头会受到新疆各族儿女的欢迎和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希望我们艺术家“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作为一名作曲家,我要用有品质有温度的作品礼赞新时代,在新征程中心怀梦想,谱写光荣。

(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