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正激励“这一代”

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史题材戏剧作品频频上演,而几乎所有作品在创作初始大约都会抱着“写一出年轻人爱看的戏”的想法。新时代的年轻人见多识广,享受丰富的资讯,拥有多元的选择,党史题材戏剧作品如何打动年轻观众,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党史题材戏剧创作是党史宣讲的艺术表达,需要有高立意、深思想,不能肤浅化、碎片化。创作者首先要对党史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才能准确提炼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让年轻观众看得明听得进。另一方面,题材所涉及的都是真人真事,必须遵循历史定位及史料记载,但由于时代久远,有关人物生平事迹的第一手鲜活资料往往无从觅得,给准确塑造人物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尽管承担着党史宣讲的使命,党史题材戏剧作品首先是戏剧,须遵循艺术的规律,并找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颖形式加以呈现。 

  1 让两代青年隔空对话 

  年轻观众对千篇一律“高大全”的历史人物形象不感兴趣,更希望看到“这一个”典型人物的独特性。这就需要创作者在正确历史观的观照下,将其放到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得出全面的评价,凝练出独特而准确的艺术形象。

  原创话剧《声闻于天》讲述了出生于上海浦东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同志青年时代的故事,用诗的笔墨再现了百年前以张闻天为代表的青年人,如何满怀救国理想与远大抱负,寻找真理、追求信仰,最终成长为坚定共产主义战士的青春旅途。该剧不仅是一次党史故事的戏剧讲述和舞台呈现,更在借百年前的新青年对话当代青年,启迪他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创作者以当代剧场的青春方式演绎了百年前的青春故事。整场话剧简约而饱满紧凑,激昂处热血澎湃,动情处催人泪下。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还沉浸在剧情中,意犹未尽。该剧更得到了张闻天同志的后人以及研究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编剧黄锐烁说:“我并不仅仅视其为伟人,我所探寻的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信念之源,即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前的张闻天。”那是17岁至25岁间的热血青年,受时代感化,投身救国事业,寻找中国道路。也因为年轻,曾经在各种“主义”中迷惘,经历过低谷与失败。

  主创大量勾陈史料,刻画了河海求学时期,曾为足球健将的张闻天;五四时期的英气少年张闻天;追寻信仰时与共产党员沈雁冰关于“主义”进行论争的张闻天;重庆教学阶段遭受反动势力迫害时坚持斗争的张闻天……展现了人物上下求索、百折不挠、勇于直面自己、捍卫真理的丰富面貌。一个亲切真实、可触可感的时代青年形象呼之欲出,年轻观众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最终,在深思熟虑并经斗争检验后,张闻天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且矢志不渝,观众自然就容易体会到“觉醒年代”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2 既有家国大义也有儿女情长 

  戏剧也是抒情的艺术,在党史题材戏剧作品中如何描写革命者的情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革命理想高于天”式的豪迈与无私是革命者给予人的印象,儿女情长曾经被认为是小资情调不值一提。然而,年轻观众对党史比较陌生,恐怕一下子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含义,找到与当下年轻观众的情感连接点,从而将其带入剧情是更为有效的办法。

  今年上半年,讲述中共二大历史和中共早期党员故事的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演出后反响良好,甚至达到出圈效果。一时间,去看《辅德里》在年轻人中成为了一项时尚的文艺活动。剧中,李达与王会悟夫妇逃亡至贵阳,他们的女儿因长期惊慌劳苦,病逝途中。舞台上,王会悟抱着弥留间的女儿与之深情对唱,妈妈无尽愧疚自责,女儿听话懂事安慰妈妈,母女情深的一幕让人心碎。女儿去世后,王会悟意难平,与李达开始长达十年的分居。对中共一大、二大召开起到如此重要作用的这对夫妻也难免有家庭生活的严重缺失,可以想象王会悟作出这一决定背后经历了多少痛苦。把革命者还原为有儿女情长的平凡人的情节处理自然能打动真挚热烈的年轻人们。

  《声闻于天》以张闻天与母亲的三次告别为线索。将母亲这个角色引入剧中,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为了表达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的革命激情的缘起,《声闻于天》关注了张闻天的家庭背景,他的大爱无疑是受到母亲和家庭的滋养灌溉的。剧中的革命者是有情的,这种深情让他们强烈感知时代加诸个人身上的局限,并使其升华成一种改造时代、造福人民的信念与大爱。参与《声闻于天》演出的学生演员每到最后一幕总是难抑激动的泪水,以铿锵有力的青春之声致敬百年前告别家人投身革命的青年张闻天。

  3 年轻态的表达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党史题材戏剧作品以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来呈现,某种程度上,这是主创团队更擅长的部分,恰切的形式能弥补因为材料掣肘而带来的叙事不足。

  为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牺牲90周年而全新创作的舞台剧《浪潮》讲故事的方式非常新颖,以左联五烈士被枪杀后,灵魂去寻找“为何死、为何生”的意义,串联起每个人献身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导演的二度创作更为这份意义增加了燃点,舞台上被注入了没到脚踝的水,演员在水里摸爬滚打、踟蹰前行,体现了斗争的严酷性。而当烈士最终找到“生之可贵、死之光荣”的意义后,演员伴随音乐舞蹈在舞台上踢起阵阵浪花,彰显了革命大潮里,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这一处理点燃了全场观众,充分显示了戏剧艺术的魅力。

  《辅德里》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汲取了灵感,演员们皆白衣白发,宛如行动的浮雕。同时引入流行音乐元素,重要场景皆辅以动人唱段,主题曲《辅德里》传唱度很高,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同样是讴歌“左联五烈士”事迹的话剧《前哨》,末尾以倒叙的方式呈现五烈士当年赴龙华赏桃花的情景,青春的脸庞、远大的志向,与漫天飞舞的粉红花瓣相映,构成了审美的定格,更让观众对年轻生命的逝去倍感惋惜,从而生出崇高敬意。

  随着近些年主旋律影视作品水平不断提升,年轻观众对题材的接受度很高,反而是戏剧工作者,应该更用心用力用情、扎扎实实地投入创作。作品的思想价值高了、艺术水准提升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作者:陈莹,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