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艺术批评规范功能 有效调节艺术生态/李心峰

时间:2021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心峰

强化艺术批评规范功能

有效调节艺术生态

  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精神生产,艺术有一个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艺术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大的社会环境、艺术家群体、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以及艺术的受众群体等,都是这一艺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艺术产品的创作与接受、生产与消费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艺术批评是整个艺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维系艺术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中发挥着“牛鼻子”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艺术批评属于艺术活动系统中的艺术接受环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二者相加,便构成了艺术的接受环节。艺术批评以整个艺术生态系统中的环节、要素作为自己观察、分析、评价的对象,它广泛、全面地参与、介入艺术生产的整个流程、各个环节之中,对艺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创作与欣赏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作用。

  为了突出艺术批评的特性,使之明显有别于那些面对已经成为过去的艺术事实而进行描述、解释与评价的艺术史,我向来认为应特别强调一下艺术批评的规范性。在我看来,艺术批评,就是对于艺术现象的描述、解释与规范(李心峰:《艺术批评的描述、解释与规范——一种元批评学的构想》,《文艺争鸣》1991年第1期)。尽管我对于艺术批评的功能界定——描述、解释与规范,与人们经常谈及的描述、解释与评价,仅一词之别,却足以凸显艺术批评不同于艺术史的关键所在。

  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具有各自特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各自对象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二者具体特性上的区别。艺术批评作为“运动的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是对当下、正在发生、行进过程中的艺术事象的批评;而艺术史则是对已经成为过往的艺术史实、已然进入“历史”的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的释读与评判。恰恰正是由于这种对象上的明显差异,决定了艺术批评具有不同于艺术史的一个本质性规定,即艺术批评具有“规范性”。

  艺术批评要对其所批评的对象进行价值上的评判、评价,在这一点上,它与艺术史并无二致。但是,艺术批评却可以在对所讨论的对象作出“好”或“不好”的判断、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对批评对象提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规范、要求、约束。就艺术史来说,所要求的是力图客观、确切的评价、判断,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无需对其讨论的对象提出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的规范、要求。因为你所讨论的对象已经成为过去,已经进入历史,它不再会按照你的规范、要求、评判去发挥自己的优长、个性,或去调整、矫正、完善自己的作品、行为。举例来说,唐代某位诗人的诗作、宋代某位词人的词作、19世纪欧洲某场话剧演出……你可以依据你所掌握的理论、价值尺度,给以正面或负面的判断、评价,但你不能或不必对他们提出应该或不应该怎样的规范、要求。但是,直面当下艺术界的艺术批评,却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批评的规范性作用,对调节艺术的生态,引领艺术的创作及公众的艺术欣赏、艺术审美,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品是艺术批评最直接的言说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批评家实际上是艺术的代言人,代表艺术在发言。这就要求批评家精通艺术的规律,深谙艺术创造的奥秘,洞察艺术创作的甘苦与艰难,对艺术家的可贵探索与艺术成就给予精彩的解读、阐发,对作品尚存的缺陷、不足、失败之处给予准确的判断,帮助作者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取得更优异的艺术成就。而对那些低劣、粗俗、庸俗甚至具有错误思想倾向、扭曲审美取向的作品给予严厉批评,从而真正发挥艺术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调节艺术生态的作用。

  艺术批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最终要通过艺术家才能更好起到它的规范作用。这就要求批评家做艺术家的知己,用艺术家听得懂、听得进、乐于接受的语言去言说,去记述、阐发、评价艺术家及其创作。如果你的言说、阐发、评价、建议或期待,能够说到点子上,能够为艺术家所愉快地接受,并能够让他在接下来的艺术实践中,将这些有益的意见、期冀体现在新作品之中。那么,也可以说,批评家以其独有的方式,实际上参与了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生产。

  艺术批评往往都是艺术受众中理论素养、艺术认知水准、审美鉴赏能力都更高的专业人士,作为艺术鉴赏者、艺术接受者的代言人在言说。因此,艺术批评又常常是以公众作为言说的对象,告诉大家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不好的作品,作品的好体现在哪里,不好体现在哪里,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去积极地接近、亲近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远离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彻底摒弃那些在思想上、审美取向上有害的作品。

  在规定着艺术健康发展的整个艺术生态系统中,围绕艺术生产与消费各环节的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这一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社会管理体制、资本运作方式、信息传播运行机制等,都会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艺术活动,参与到艺术的生产、传播、接受的过程之中。因此,理想的艺术批评,也应该能够对艺术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包括其各种具体环节、要素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评判。这就要求艺术批评家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拥有对社会现象洞察、分析、批判的能力,弘扬、促进有利于艺术生态绿色、健康发展的因素,揭示、批评那些不利的因素。比如,目前饱受诟病的文娱领域的所谓“饭圈”现象,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艺术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资本、媒体、网络、数据统计等都在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就要求批评家拥有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洞察力、阐释力,给予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帮助整个社会较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引导社会的艺术鉴赏与艺术审美,优化艺术的生态系统。

  总之,艺术批评应该强化其规范功能,在调节艺术生产、引导艺术审美、优化艺术生态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作者:李心峰,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