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他是党的好干部,也是一位好父亲

时间:2021年07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剧照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影片,由范元导演,高满堂、李唯编剧,郭晓东、丁柳元领衔主演,严晓频、蒋易、周征波、曲国强、王思涵、史嘉怡主演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将于7月23日全国公映。影片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口述回忆改编,并由焦守云担任总监制,生动表现了焦裕禄“以人为本,对工作负责”的朴实情怀,艺术化地塑造了一位平凡、接地气而又伟大的党的好干部形象。

  在日前由中国影协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承办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研讨会上,张宏、尹鸿、袁新文、徐粤春、胡智锋、周星、宋智勤、钟大丰、陈先义、皇甫宜川、李春利、索亚斌、谭政等与会专家,与焦守云、范云、韩梅、余音、李晔等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出品、制作、创作、发行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与会专家认为,影片通过温情的笔触彰显了不朽的焦裕禄精神,真实展现了一个父亲、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人民公仆光辉的一生,以及他为官、为父、为子的担当与传承。

  谈及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的创作初衷,焦守云坦言,自己代表家人全程参与了影片创作,并抱着对父亲焦裕禄的形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表现父亲,希望为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焦裕禄形象。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对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主创团队为传承焦裕禄精神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影片以家庭的视角去展现焦裕禄的一生,拓展了英模题材影片的创作视野。“影片中除了在洛阳的段落外,焦裕禄一直与自己的妻子、孩子、母亲生活在一起,他的家庭亲情关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展现,焦裕禄的性格得到了生动展示:一方面,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另一方面,他又把让老百姓获得安乐喜悦当成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尤其是焦裕禄跟女儿一起卖咸菜,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的段落,以艺术化、细节化的方式,而不是讲大道理的方式,将一位好干部、一个好父亲形象呈现在了大银幕上。”尹鸿认为,影片中的焦裕禄是一个在忙碌的工作当中,依然对家人有着深厚情感的形象,也是一个富有精神气质、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这成为影片最大的亮点。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认同尹鸿的观点,他认为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最大的突破在于,以相对个人化的视角去表现一个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尽管影片中的个人视角来自于焦裕禄的女儿,但她眼中的父亲与公众认知的焦裕禄能否达到和谐统一?这成为对影片创作者最大的挑战。“就总体而言,影片获得了成功。尽管采用了相对个人化的视角展开讲述,却并未拘泥于纯粹的个人化体验,而是推而广之地展现了天底下所有父母和儿女、父母和战友之间的亲情、友情关系,最大程度地找到了个人化视角和公众视角之间的关联,实现了‘人同此心、人同此情’,寻找了大多数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共情点’。”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将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的特点总结为“三感”:生活的质感、生命的情感和生存的痛感。他举例说,焦裕禄在洛阳机械厂做技术员时吃饺子的段落,极具烟火味,体现了“生活的质感”;年届四旬的焦裕禄回老家和母亲睡一张床上的段落,印证了儿子在母亲眼里永远都是孩子,体现了“生命的情感”;而焦裕禄追上要饭逃荒的老乡,道出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回来的肺腑之言的段落,则体现了“生存的痛感”。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看来,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努力探寻焦裕禄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焦裕禄工作的展示,还是对他家庭生活的表现,都凸显着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儿子’这一理念。”索亚斌认为,通过观看影片,观众能够深深感受到,伟大的焦裕禄精神其实很多都源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焦裕禄精神形成的重要根源。”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坦言,看完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后,自己感觉十分亲切。“这种亲切感,意味着观看电影的每一个观众,甚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其实人人都能成为英雄、人人都能成为焦裕禄。我们只要像焦裕禄一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我们的心就是温暖的、我们的人生就是积极向上的。所以,焦裕禄这位英雄是我们的好榜样,他其实离我们特别近。”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编辑:张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