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时代命题与小人物的交织碰撞

时间:2022年09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剧照

  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自8月初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索福瑞全国网络数据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17%、收视份额达6.43%,高居全国收视榜首。这部作品以运河畔各色人物群像的命运起伏为故事依托,以大运河某个区域范围的治理、保护、申遗、开发为叙事为主线,支撑起描绘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百姓精神面貌的宏大命题。

  近日,在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的研讨会上,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编剧马继红谈起这部作品的前期准备时说,《运河边的人们》“是用脚走出来的”。在正式动笔前,她用了4个月时间采访了运河两岸以及和运河相关的人不下百位。“他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这部剧播出以后,观众反映说《运河边的人们》不悬浮、接地气、接人气,我觉得这也许就是生活对我的馈赠。”马继红激动地说。

  该剧通过运河治理保护和河畔人家的悲欢离合的“双线叙事”实现了小人物和大运河的共振,将所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事件落在港航局职工、村民、教授、学生、老宅屋主、手艺人、建筑师、地产商、区长、市长等一个个具体的运河儿女身上,既有主旋律的总基调,又有生活的烟火气。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现实主义创作不是仅仅写当下日常的现实生活,也不仅仅是捕捉热度。现实主义题材除了热度以外,还要有广度。我们不能用热度遮蔽了现实主义观察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更不能失去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深入思考。《运河边的人们》把现实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这样一种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开掘角度,对广大创作者很有启发。”

  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的剧情从2003年延续到2014年之后,描述了大运河东江段污染治理、河道截污、古街改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讲述了古老的大运河在新世纪和新时代获得新生命、展现新气象的故事。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认为,剧中诸多叙事元素与叙事结构的设定耐人寻味。历史专业毕业的路长河、历史学家梁家轩翁婿两代人念兹在兹的焦虑和对运河治理的担当,乃至梁家轩倒在呼吁保护运河的讲坛上,路长河“顾河顾不得家”的日常,都系于一脉。“《运河边的人们》以历史机缘为辅助,讲当代故事,让运河边的儿女、古代历史的传人成为当代史的继承者,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者。”赵彤说。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形容《运河边的人们》中流淌着“两条运河”,一条是东江市的大运河,一条是运河边的人们的“生活之河”。两条运河在剧中是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书写出了生生不息的运河故事和运河边的人间百态。“两条运河”都是从历史中奔流而来,又向着未来奔涌而去,来去之间演绎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时代气象和个体命运的交响。

  剧中主人公路长河朴实、耿直、倔强。在工作中,他以保护运河为己任;在生活中,他却屡受打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路长河、梁子言、梁家轩等人物身上不仅有运河儿女对运河的情感,更有着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挑战、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说,路长河在工作中受到掣肘与压力,也一度犹豫、彷徨。但是当东江市成立大运河治理指挥部时,他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体现了他作为运河儿女对大运河最为浓厚的深情。在塑造这个角色时,主创团队注重描写他与同事的工作关系、与家人的情感关系,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关系,这些都交融在叙事主线即治理大运河中,让人感觉到主人公的理性思考。

(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