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超越》: 是对自己的超越也是对时代的超越

时间:2022年02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冬奥会赛场上,短道速滑比赛吸引了众多中国观众目光,他们在弹幕上给中国队加油,运动员进入弯道时,常有弹幕里为中国队呐喊“弯道加两刀”。这让电视剧《超越》的编剧李嘉十分感动,因为这正是电视剧《超越》中的台词。“真实与虚构仿佛有时候真的模糊了边界,无缝衔接成为一体。”他说。

  这部电视剧在开场的几分钟里,就营造了非常鲜活立体的生活质感,30多年前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教练吴庆红在松花江上摆摊,她要用一个随身听“钓上”一个好苗子……1989年16岁的郑凯新和2014年16岁的陈冕,在两个叙事时空遥相呼应,两代短道速滑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故事由此依次交替展开。

  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的电视剧《超越》研讨会在京举行。广电总局相关领导、电视剧出品方、播出方、创作团队代表和评论专家等参加了研讨会。

  出品方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宋炯说,作为聚焦体育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超越》既展现出了题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也突破了题材类型的束缚,以时代的眼光、迭代的人物命运感、鲜明的价值表达、新颖的艺术叙事,实现了竞技题材创作的新突破。出品方代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党组副书记、总编辑李皎说,该剧无论在人物塑造上还是叙事手法上,都力求真实立体,还创新了双时空并行的方式,并在片尾设计了采访环节,呈现不同时代体育精神的传承,直击人心,温暖纷呈。

  电视剧《超越》高密度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把两代体育人的故事以两条时间线互融的方式加以组接,突出这两代运动员、教练员之间,在体育人生中的共同点和交叉处。无论是吴庆红、陈敬业、郑凯新,还是陈冕、向北、罗竹君,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在他们心灵深处都闪耀着体育精神之光。和许多优秀运动员一样, 《超越》的主人公们都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什么是拼搏、什么是超越。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说,《超越》的叙事历程清晰、矛盾多样、心理丰富。《超越》中吴庆红获得全国速滑冠军是1982年,陈冕踏上赛道的时间是2022年,其间整整40年。40年间三代人的奋斗故事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呈现的,这部关于短道速滑的发展历程的电视剧,也能在人生跋涉中与普通人产生共鸣,它的意义在行业内也在行业外。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说,双时空叙事不仅拓宽了表现视角和时代的景深,加强了社会变迁的清晰对照,两个时空的故事,虽然来回穿插,但不同时空的情节脉络,起承转合又是清新自然的。导演注意把握过去时空和现在时空的情节联系及人物的情绪,使之或者自然延展,或者两相对比,或者参差映照,形成作品时隐时显的新型色彩和哲思意味,有力地提升了作品的美学层级。

  “超越”在剧中有多重含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认为,剧中“超越”的第一重意思是竞争性的成功式超越,第二重是奉献式的超越,第三重是境界的超越,第四重是友善之心的团结式超越。“正是这种表达,让这部戏有一种国际视野,尤其面对‘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理念出发,做出了中国电视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独特的理解和诠释。”王一川表示。

  李嘉在写作前的采访中,深刻地感受到:不要只表现冠军,更要塑造那些奋斗者、伤病者、徘徊者、失败者,真实展现运动员不同的人生路径,要打开格局,扩大视野,超越竞技,彰显时代。赵彤认为,这部电视剧与其说是竞技故事剧,不如说是竞技心理剧。“剧中多次出现的给运动员掐秒表的镜头,秒表前后的心理沟通,是这部剧表意的重心,在诸多形象交织不断的重重焦虑中,如何克服焦虑?什么是超越?答案像剧中陈冕对父亲说的,‘我很享受这种超越自己的过程’。”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超越》描写了在经验不足、条件艰苦落后和生活相对窘迫的时代环境下,有三个血性少年相识在寒冷的野冰场,用打架的冰上接力之举,拉开了他们之间长达30多年的友谊拼搏和人生拼搏的叙事。这三个人的故事中,阐述和蕴含的是那一代运动员对中国短道速滑事业的奉献与牺牲,他们用自己的残酷青春和曲折成长,为下一代人的努力和超越,作了一次悲壮的奠基。陈冕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她的成长经历和上一代相比,有同样的青春理想,同样的少年倔强,同样的坚信与曲折,同样的热爱与付出,但是她却迎来了最终属于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她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上一代,超越了对手,在人生和体育的赛道上滑出了速度与激情。作品对她的塑造,是对上一代运动员的超越,其实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超越。“这是作品在时空结构上的一种巧妙构思,也是对人物命运书写上的妙笔。”李京盛说。

(编辑:魏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