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播火1920》黄浦江畔“播火”波澜壮阔

时间:2021年05月25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1920年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大本营——上海。同一年,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巨轮“官府号”在黄浦江畔下水,举世瞩目。这一年初秋,一个名为李中的青年工人走进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成为打铁工人。从知识分子转变成工人,他脱下长袍,换上工服,一边在车间打铁,一边积极联络广大工人,传播先进思想。李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产业工人党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录片《播火1920》将于6月3日晚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中国共产党孕育前夕的1920年,通过李中的故事,揭示黄浦江畔这段波澜壮阔的‘播火’历程。”总导演、撰稿刘丽婷说。

  李中,原名李声澥,湖南双峰人。出品人鱼洁第一次得知李中,源于前几年动画电影《江南》的一次采风。“在江南造船厂厂史馆参观时,被李中的照片吸引,关于他的史料其实非常少,当时就有个念头一闪而过。后来,随着我们积极挖掘上海本土红色资源,李中再次跳入我们的创作视野。”她说,尽管纪录片篇幅不长,但前后筹备时间长达一年,花的力气并不小,“是真人演绎还是客观记录?片子到底要回答哪些问题?开会经常开到拍桌子。”

  作为第一位产业工人党员,李中与毛泽东、陈独秀等有着颇多交往。为了还原李中的人生轨迹,摄制组相继到李中的家乡湖南省双峰县、上海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故居、江南造船厂原址等多地取材取景,同时用沙画形式呈现他们之间的交往。

  1913年秋季,李中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同乡蔡和森一同被录取。在这里,他与毛泽东、罗学瓒等结识。“我们在湖南省档案馆找到了当时的同学录,非常清晰地记载了他们当时的年龄、班级。”刘丽婷说。那本1917年的学籍档案记载着:毛泽东,字润之,25岁,籍贯湘潭。而在七班的同学录中可以看到:李声澥,字印霞,21岁,来自湘乡。1920年11月,毛泽东曾给同学罗学瓒写了封信,这封信可以证明李中当时就住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住在一起。“当时很有意思的是,陈独秀在他住的地方有块黑板,因为来拜访的人太多,应接不暇,他写过‘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而李中却是个例外,不仅可以经常和他交流,而且和他住在一起,可见这两个人的交情之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原处长徐国梁说。

  为了领导工人运动,向工人阶级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1920年,陈独秀建议李中改行去当工人。同时陈独秀还提议他将原名李声澥改成“李中”。徐国梁分析,“‘中’代表‘中国’,陈独秀要他胸怀全局,胸怀中国,为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奋斗。”当时的上海,拥有全中国1/4的产业工人。此时距离老渔阳里2公里的江南造船厂正热火朝天地制造美国的4艘万吨散货轮,配套打铁车间需要大量工人。李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进入江南造船厂。之后,李中与陈独秀一起创建了上海机器工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

  “自此知识分子和工人联系了起来,早期革命领袖和早期工人运动联系了起来。他也把当时中国最先进产业之一的造船业与党的早期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总监制蔡勤宏说,这段波澜壮阔的“播火”历程,就是《播火1920》所要回答的问题。该片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

(编辑:王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