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平原一枝花——海门山歌讲唱会”走进国家大剧院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寻木
  11月16日,“江海平原一枝花——海门山歌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本场讲唱会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大剧院、江苏省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委员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民间艺术与影视传播专委会、江苏省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通市海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苏省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南通市文艺家宋卫香工作室承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吕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师生等参加讲唱会。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作为本场讲唱会策划人,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原常务副主编钱建明共同主讲。讲唱会以海门地区的移民历史为切入点,依据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20世纪30年代编辑刊印的《江口情歌集》记录,围绕海门人的习俗民风与海门山歌的关系而展开。讲唱会另一位发起策划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门山歌传承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名誉院长宋卫香携“南通市文艺家宋卫香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世居村民、长江北岸民歌手、海门山歌艺术剧院演员20余人,通过演唱江海平原家喻户晓的21首传统与现代江海民歌,从不同角度诠释和演绎了海门“沙地”的历史形成和“吴歌北衍”的历史足迹,用歌声描摹了作为“沙地人”的海门人民的历史生活长卷。
  讲唱会上,宋卫香首先以一首声情并茂的传统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为现场观众带来江口一带特有的江南田歌风情和吴侬音调。作为数百年来长江口一带南北岸先民拓植垦荒、相濡以沫的一种淳朴民风和歌谣叙事的写照,她演唱的这首传统海门山歌旋律优美、乡音浓郁。
  讲唱会特邀的“南通市文艺家宋卫香工作室”成员由南通市(海门区)内外各行各业的海门山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歌爱好者组成。作为数百年以来多地移民历史和不同习俗文化融合发展的一种记录和再现,主唱团队以海门一带民间“对花调”为基础,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即兴填词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了山歌《我把山歌捧出来》,那热情洋溢、妙语连珠的歌声,引得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讲唱会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来自江海平原的海门山歌清新流畅、甜糯秀美,充满了沁人心脾的江风海韵,其凝聚了长江流域田歌文化的传统魅力和新颖时尚令人感怀、令人向往。
  自2019年以来,张天彤依托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这一平台,持续推出“民歌讲唱会”系列活动,以讲与唱(演)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呈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为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展示空间。活动在内容设计上兼顾知识性、地域性与艺术性,尤其注重学术性,是将学术研究成果以活态呈现的形式进行现场展示,使观众在欣赏民歌的同时,还能更深入地解码民歌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了解当地百姓生活。
  截至目前,张天彤已先后策划举办了锡伯族民歌、左权民歌、冀东民歌、桑植民歌、高淳民歌、陕北民歌、商城民歌、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广西民歌等专场。该系列相继推出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原生性民歌得以在国家最高音乐殿堂,在更大范围内被推广传播,同时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承力也不断提升。本次海门山歌专场正是在这一系列长期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持续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播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高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