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曲协会同四川省文联、重庆市曲艺团等单位,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为原型打造推出的原创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在京首演。该作品以多曲种融合的艺术之美,诠释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引发全场共鸣。为进一步总结创作经验,畅谈创作和观看体会,探讨曲艺在重大主题创作中的方法,9月17日上午,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曲艺界、学术界、媒体界和评论界的领导嘉宾与创演团队齐聚一堂,复盘创作历程、畅谈艺术感悟,为曲艺重大主题创作注入新思考。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梅,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黄群,伊莎白女士家属代表柯马凯等领导嘉宾,中国曲协原副主席、《伊莎白》总导演兼总编剧黄宏,中国曲协副主席、《伊莎白》总编剧吴新伯及中国曲协副主席、《伊莎白》主演之一冯欣蕊等核心创演人员,专业曲艺院团代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及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代表共同出席,为座谈会赋予“实践复盘+评论研讨+跨界交流”的多重意义。会议由黄群主持,韩梅与柯马凯分别致辞,杨发航作总结讲话。
《伊莎白》从建组到首演历时7个月,集结了曲艺界与多艺术领域的精锐力量,是一部凝聚行业心血、承载时代意义、彰显国际情怀的匠心之作。座谈会上,与会嘉宾从创作背景、艺术创新、主题价值等不同维度先后解读了《伊莎白》的艺术突破与时代意义,并结合观演感受,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伊莎白》以别开生面的艺术表达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不仅刷新了大众对曲艺的传统认知,也让人们看到了曲艺年轻化、多样化和富有生命力的新面貌。《伊莎白》不仅是一台演出,更是一次对曲艺表达的全新探索。作品将说、唱、音、画多种表现手法有机糅合,既有叙事的厚重感,又不乏舞台表现的观赏性和感染力,使观众在视听交融中感受到艺术与精神的双重震撼。
会议指出,《伊莎白》的创作实践积累了3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一是组织化创作经验,从策划、编剧到排演形成了可借鉴复制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二是重大题材创作经验,在兼顾史实与情感的同时,找到了曲艺叙事与史诗主题的契合点;三是多曲种融合创新经验,让传统曲艺与音乐、美术、舞台手段互为补充,为曲艺艺术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会议认为,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听取意见”,认真梳理《伊莎白》创演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做法,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使作品在思想高度、艺术水准、舞台呈现上更趋完善。面向新时代曲艺事业发展之路,广大曲艺工作者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谋划工作,创作作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好重大主题创作;坚持守正创新,在坚守曲艺本体基础上继续探索突破;坚定文化自信,搭建更多平台让曲艺魅力、人才才华充分展现。希望以《伊莎白》为契机,持续激发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立足当代中国的史诗性实践,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史诗格局和艺术高度的曲艺精品,推动新时代曲艺创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繁荣曲艺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