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外人”到“槛内人”——ChinaJoy舞台剧上的青年文化样本

时间:2025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马圣楠

  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和上海汉威信恒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下文简称ChinaJoy),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并以41.03万人次刷新了观众人数纪录。在丰富的展会活动中,ChinaJoyCosplay嘉年华舞台剧大赛逐渐成为观察青年文化的绝佳视角。 

2025 ChinaJoy Cosplay超级联赛

  2004年首届ChinaJoy即有Cosplay嘉年华表演,但未设正式舞台剧大赛。自2006年起,ChinaJoyCosplay总决赛于上海展会期间举办,每年有近30支队伍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多个赛区,赛事水平与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作为ChinaJoy核心赛事之一,其采用2-3级体制,即分赛区、大赛区及总决赛。以2025年刚落幕的ChinaJoy赛事为例,共设北京、上海、重庆等12个赛区。2025年Cosplay舞台剧吸引超过3万名参赛者,经过激烈的预选赛和晋级赛,最终有全国各赛区30余支代表队、共2000余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这些选手代表中国Cosplay舞台剧文化的前沿水平,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创意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观察我国当代青年潮流文化的优质样本 

  在ChinaJoy举办20周年之际观察Cosplay总决赛舞台,可见以下三个来自新大众文艺、兼具青年文化自身属性的明显特点: 

  全民性:青年选择驱动的国产IP改编崛起  

  2025年Cosplay总决赛30个作品中,1个退出,16个为国产IP,8个日本IP,其余为欧美IP,可见青年文化选择偏好转变的量化体现。Z世代青年观众与创作者对改编对象的偏好,已从过去追捧西方经典、日IP,逐渐转向深度挖掘国产IP国产IP来源多元,如热门游戏《剑网-3《崩坏:星穹铁道》的舞台化尝试、现象级网文《龙族《盗墓笔记》的跨媒介改编、原创国IP《白蛇》等 

活动现场

  对文本的选择,一方面体现新生代的文化归属感,国产IP根植于本土文化语境和集体记忆,更易唤起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展现全民性中对“共同文化根基”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参与主体性,青年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推动IP改编的积极参与者(同人创作、社群讨论、口碑传播),其对国产IP改编的选择,正是主动参与文化建构、客观上实现话语权转移的体现 

活动现场

  青年作为潮流文化主体,兼具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Cosplay舞台剧的“全民性”,直接反映了青年大众审美趣味 

  建构性:舞台剧叙事的专业化精进  

  无论原创还是改编,本届ChinaJoy舞台剧决赛的舞台均呈现出显著的叙事专业化提升,具体特点如下: 

  原创剧本深度化:剧本涌现更多聚焦当代中国青年生活、社会议题、科幻想象的原创故事(如个人成长、都市情感、科幻冒险、悬疑解谜等题材),叙事结构更严谨,人物塑造更立体,主题挖掘更具深度。如《成“龙”历险记》脱胎于2000年美国同名动画,但其原创剧本通过解构“龙”元素,传递青年对世界的理解;另有约10%的剧本创意不拘泥于结构原创,而是依托文本思考个体成长与游戏、读者与网文作者的关系,呈现出高于主文本的立意与深度。 

活动现场

  改编剧本精品化:无论国产IP还是海外IP,决赛中的优秀改编作品均不再停留于“还原”,而是进行类影视化深度重构。创作者更注重提炼核心精神、构建戏剧冲突、塑造舞台人物,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实现符合舞台规律的创造性转化;尽管部分作品呈现受限,却难掩其剧本亮点。 

  技术赋能叙事化:本次决赛中,参赛队伍对科技手段的运用更为合理。以最佳剧本奖《星露谷》为例,其背景视频采用最新UE5UnrealEngie5,虚拟引擎5)技术,将尖端游戏地图编辑工具融入舞台视效。更可贵的是,所有决赛团队对视频的运用均秉持技术服务于叙事表达的理念,而非单纯炫技,使舞台整体观赏性显著提升。 

活动现场

  专业化叙事是文化意义与价值观念有效传达的基础。无论是原创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还是改编对经典IP的当代阐释,都是青年创作者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和人物,舞台剧作品潜移默化地传递关于奋斗、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正向价值,体现“建构性”对积极社会价值塑造的功能。对经典IP或历史题材的专业化改编,更是当代语境下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实现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公共性:多元表现形式构建共享文化空间  

  ChinaJoy舞台剧在视觉呈现上大胆创新,表现为形式的多元化。还是以2025年ChinaJoy Cosplay决赛舞台上的作品为例: 

活动现场

  “创意舞美”的震撼体验:决赛中,近半数作品融入大型装置、复杂机械结构、互动声光电等元素,为观众打造极具冲击力和沉浸感的视听奇观。尤为动人的是,这些倾心投入背后是一群以热爱为驱动的“爱好者”,赛事奖金往往难以覆盖道具制作成本。而青年的热爱满足了年轻观众对“现场感”“仪式感”和“参与感”的需求,使舞美效果不输商业演出。 

  非遗元素的创造性融入:从方言入剧到本届决赛作品,均将传统戏曲程式、地方曲艺、民族舞蹈等有机且创新性地融入现代舞台语汇,形成独特“国潮美学”。如《浮生·白蛇》将昆曲、戏班与剧情结合,《藏海守灵》融入藏族舞蹈,最佳动作奖作品《独守大唐魂》最具代表性,其融合潮汕英歌舞、秦腔等戏曲动作,生动刻画人物形象。这既是参赛队伍求新求变的个体选择,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传承的生动回响。 

活动现场

  跨界融合:本次决赛29个作品中,可见音乐剧、歌舞剧、多媒体互动剧等多种形式交融。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Coser表演与大屏的共时互动提升了作品完成度,《犬夜叉》《千年漫谈》等作品实现真人与视频效果的互动,颇具舞台趣味。 

活动现场 

  震撼而精巧的舞美与创新的表现形式,在ChinaJoy这一特定场域中,为广大青年群体提供了集体性、高强度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空间,强化了仪式感、社群感与归属感。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创新表达推动了文化公共性的拓展。2025年决赛舞台上,更多原本小众、地域性的非遗元素通过现代化舞台呈现进入青年公共视野,成为可共享、可讨论、可再创造的公共文化资源。 

活动现场

  这种融合传统底蕴与现代科技、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独特舞台美学,正塑造着具有辨识度的当代中国青年公共文化形象与身份标识。2025年ChinaJoy舞台剧板块所展现的国产主导格局(全民性根基)、叙事专业精进(建构性深化)、形式多元融合(公共性拓展),绝非孤立现象,其清晰勾勒出新大众文艺理论在青年文化实践中的蓬勃生命力。 

  当代青年群体以强大的文化选择力、专业的创作力和开放的审美力,深度参与并引领中国当代文化表达体系的建构。  

活动现场

  历经20年发展,从呼应海外IP的“局外人”,到自觉创造的“槛内人”,Z世代青年爱好者通过拥抱本土IP、锤炼叙事艺术、融合传统与现代,不仅在舞台上讲述动人中国故事,更构建起具有高度认同感、参与感与共享性的青年文化公共领域。这股国产表达浪潮,是中国文化自信在青年世代中生根结果的有力印证,也预示着中国新大众文艺创作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林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