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亮相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

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渝

老中青少四代花灯人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5月13日,首部大型原创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在京亮相“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老中青少四代花灯人同台献艺,获得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也是自2021年7月贵州花灯戏《红梅赞》赴国家大剧院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后,时隔四载春秋再次登上这座国家级艺术殿堂。

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演出现场

  贵州花灯戏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就是贵州多彩文化和谐共生、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据了解,《七妹与蛇郎》是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后的第一部原创大戏,作为贵州花灯戏的代表作,其传承创新体现了贵州民间艺术瑰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该剧以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线,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蓝本,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一部扬善惩恶、劝人向善的传统戏曲佳作,在1960年首次公演、1978年再次排演均引发观演热潮。该剧于1987年入选首届中国艺术节登上国家级舞台,2013年首次以完整剧目形式走出国门赴印尼参加亚洲民俗大会交流演出,2018年登上央视、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戏曲像音像录制工程)以现代科技手段录制保存经典,2024年参加全国采茶戏展演。

  据主创团队介绍,本次参加展演的《七妹与蛇郎》版本在传统花灯戏“三小”(小旦、小丑、小生)表演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根据此前演出专家指导意见进行打磨调整,以“旧瓶换新酒”的创作理念,让60多年前的经典剧目焕发出青春活力。导演苏捷在原有故事框架中恢复老版“蛇精”这一反派角色,以此增加戏剧冲突张力。在舞美设计方面采用“虚实相融”的设计理念,以一系列经典桥段充分展示了贵州花灯戏独有的艺术特色。在“茶山对歌”场景中,演员们手持竹篮在茶山载歌载舞,将贵州方言的幽默诙谐与花灯曲调的欢快灵动巧妙融合,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贵州民俗画卷;而最为观众喜爱的“蜂翁说媒”则精彩展示了传统花灯的“矮桩步”“扇帕功”,序幕的打戏更凸显了作品的戏曲底色;《四小景》《月调》《白牡丹》等经典曲牌让观众领略了贵州花灯戏的声腔韵味。同时,七妹与蛇郎在戏中的几段深情对唱和双人舞也让年轻观众在传统戏曲中“磕”到了如青春偶像剧般的“CP甜蜜感”。

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演出现场

  在昨晚的舞台上,邵志庆、蔡妙禧、罗代航、曹礼杰、阮运才、邓铸伟等四代花灯人生动演绎了跨越半个多世纪传承接力,展现出贵州花灯戏的蓬勃生命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邵志庆在剧中甘为绿叶为青年演员搭台唱戏,她表示:“要让年轻人点燃内心之光在舞台上绽放,更好地去寻觅贵州花灯戏的现代表达。我们不是在简单的复制经典,而是要共同创造新的经典,让花灯戏焕发新生。”

  据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龙国洪介绍,在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贵州省花灯剧团逐步构建并汇聚了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青年骨干在内的创作团队。剧院通过建立系统的艺术档案、数字化保存表演程式、创新青年演员培养机制,让传统艺术基因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持续裂变。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花灯戏数据库,实施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已先后出版多部专著及影像制品,为贵州花灯戏的保护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所构建的“传帮带”体系正在书写着非遗活态传承的现代范式。

  (图片由演出单位提供,摄影:凌风)

(编辑: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