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活动”在北京双益发文化创意园成功举办。项目旨在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演艺之都”建设目标,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推动原创剧本创作与孵化,彰显运河文化深厚底蕴及通州在北京副中心建设中的独特地位。
三戏连演,运河文化璀璨生辉
活动当日,三部孵化剧目——《通利福尼亚大饭店》《万舟骈集》《运河遥啊谣》分别以片段展示、剧本朗读和全剧公益演出形式亮相。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遥啊谣》讲述了发生在运河畔的感人故事,展现运河文化的魅力及时代变迁;话剧《万舟骈集》通过现代与清朝双时间线的叙述,刻画运河商埠繁华,传递“万舟骈集”背后的历史传奇;喜剧《通利福尼亚大饭店》则聚焦运河边饭店的三代传承,体现了运河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话剧《通利福尼亚大饭店》片段展示
话剧《万舟骈集》剧本朗读
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遥啊谣》演出现场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指出,此次活动是落实“大戏看北京”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华强调,通州将以运河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化市区联动,共同推动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随后,北京市、区文旅局为孵化剧目、人才库和专家库的代表颁发了纪念证书。
在随后的专家研讨会上,三部孵化作品的主创团队分别阐述了创作思路。业内专家对活动价值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白爱莲表示,活动为运河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更多高质量作品问世。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编剧刘婧认为,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此次活动激发了创作者们的活力与热情。戏剧评论家姜彤林表示,通过活动推动运河文化的创新表达,能够让其焕发出全新光彩。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朱凝则表示,三部作品既具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视角,期待进一步打磨,成为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雏形初现,文化创新实践卓有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拥有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承担着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2024年初,通州区借鉴市级项目经验,启动了“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活动”,以激发本地创作潜力。通过剧本创作、采风交流和专家研讨等形式,该活动成为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既为市民呈现了精彩艺术,也为创作人才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副中心文化繁荣注入了全新活力。
作为孵化项目的首年活动,本次成功构建了项目作品库、人才库、专家库和选题库,构成了系统化支持体系。作品库聚焦通州题材剧本的资源汇聚,为未来创作提供灵感;人才库汇集跨界创作力量,打造强大的专业储备;专家库以行业智慧助力创作质量提升;选题库从运河文化中提炼核心要素,指引剧本创作方向。“四库”相辅相成,为城市副中心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的展示,更是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引领下,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推动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深化剧本孵化项目,助力城市副中心文化繁荣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随着更多优秀原创剧本的推出,运河文化必将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为副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