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是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在广播事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文艺形式一直通过这种传播媒体,将局限于一隅的特定内容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在很长时间里,以舞台艺术为主体的文艺作品,借助广播形式,及时地输送到了千家万户。大量优秀的精品力作和文艺创作实践,经过广播节目的策划宣传,获得更加广泛的普及,在声音审美中实现着文艺的经典化,也推动着数量巨大的听众,有效地转化为舞台艺术在剧场、在社区的观众群体、戏迷群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也是在很长时间里,通过“戏匣子”里的节目播放,让戏曲艺术中的唱腔、音乐、语言、故事、历史、知识等等,以及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评论者、接受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艺术交流。虽然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里,戏曲在广播节目中的占比趋于式微和边缘,但是借助着声音传播的特长和优势,戏曲广播始终把握着“戏以曲传”“戏以人传”“戏以典传”的推广、宣传特点,让戏曲代表性的音乐唱段、优秀的传承者以及经典的艺术内容,成为广播节目的核心,也让广播成为戏曲艺术不可缺少的传播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在融媒体深度拓展的态势下,戏曲广播也在坚持戏曲艺术“中国声音”的宗旨下,探索出更加丰富立体的呈现形式,以鲜活而开放的节目形式,及时地将戏曲工作者回应时代、回应人民的艺术创造,给予充分的展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策划制作的《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即是新时代戏曲广播领域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践。
该节目紧扣新时代的“十年”,用十年中涌现在全国视野中的戏曲创作现象,全面深入地展示戏曲在十年中突出的发展成就。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中国文艺界在新时代勇攀创作高峰作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事业擘画。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5]52号)为契机,十年间以“戏曲振兴工程”为代表的利好政策,对戏曲传承、创作、推广、宣传等工作,做了全方位的设计和落实。戏曲界在欢呼又一个艺术的“春天”到来之际,也用切实的工作业绩展现着新时代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生动图景。尤其是在十年中,编、导、演为主体的戏曲创作队伍涌现出编剧罗周、导演张曼君以及众多剧种的新一代领军艺术家;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粤剧、婺剧、淮剧、花鼓戏、彩调等众多剧种的代表性院团,创作出大批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戏曲界通过经典传承剧目的再创造、新创精品剧目的市场化探索、优秀剧目的跨媒介转化,让戏曲不断地获得年轻观众的追捧,甚或连续产生艺术破圈的社会关注。这些各具风采的戏曲工作,通过《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的热点透视,用十期节目聚焦十个戏曲现象,由此折射出戏曲在回应新时代新任务时所做的突出成就,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戏曲的新作为和新气象。
节目紧扣新形态的“华章”,用音频、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展示戏曲文化空间的广度和精彩度,全方位地展示戏曲艺术在多元文化空间中的丰富存在形式。“文艺之声”在充分利用传统的声音媒介基础上,在此次节目中借助短视频等形式,将声音节目所涉及的访谈素材、资料内容,给予听觉、视觉方面的多样呈现。同时借助央视频、云听、学习强国、央视文艺、抖音等播出平台,让节目的影响力获得成倍扩容。例如节目关注的“罗周”“张曼君”是当前最具创造力的戏曲编导,在十年时间里,罗周编创的戏曲作品已经超过百部,大多数都以个性鲜明的文学构思和剧诗写作,展现出戏曲剧本文学的成熟度;而张曼君正值艺术最为炉火纯青的状态,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做到“一剧一品”“一戏一格”,而她们的创作几乎波及南北众多戏曲剧种及其代表性院团。因此,两期节,也通过声音叙述和视觉展示,将十年来她们的艺术高度扩充到众多戏曲剧种的前沿创作。谈及罗周,就自然会提到昆曲、京剧、秦腔、赣剧、粤剧、扬剧、锡剧、越剧等数十个剧种,以及《瞿秋白》《烛光在前》《春江花月夜》《望鲁台》等众多佳作;谈及张曼君,就自然会提到宁夏秦腔三部曲、赣南采茶戏四部曲、黄梅戏三部曲、天津评剧三部曲等等。两期节目实际浓缩了新时代中国众多戏曲剧种在创作领域的新成就和高水准,也在融媒体的立体传播中,将新时代十年的戏曲辉煌得到全面呈现。
节目紧扣新生代的“新韵”,用契合时代受众群体的审美形式,贴近新老受众接受戏曲艺术的多样形式,既推广了十年中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创造成果,也张扬了戏曲新群体、新生态空间中的新样态、新形式和新创造。《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聚焦广东粤剧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两个重要“破圈”现象,前者让传统“白蛇传”故事在舞台创作与粤剧电影的跨界推广中,实现戏曲新观众群体对于粤剧艺术创新的接受与追逐;后者将“环境式”演剧与越剧市场化结合,用电影名作的IP效应,实现越剧明星的流派剧目创新对于非戏曲受众的吸引。两个现象都让戏曲走出了固有的传播空间,也获得了年轻群体的喜爱与接受。而节目在面对上海京剧院从“3D”到“8K”的京剧电影创作时,将叙述视角聚焦在“尚长荣三部曲”,该系列在实现了当代京剧经典创作后,借助电影形式进行记录、再创造和艺术推广,让观众看到京剧古典品质与现代技术的相互结合。这就与《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关注的两期节目——广西戏剧院与湖南花鼓戏剧院对于经典创造性转化相映成趣,凸显出京剧大剧种和彩调、花鼓戏等乡土剧种在这十年中共同经历的时代的洗礼,借助传统转化和文化创新,拥有了属于时代的新生态。其他三期节目如河南豫剧院三团现代戏创作、浙江婺剧院的戏曲出海、江苏淮剧团“戏曲+文旅”的戏曲探索,既突出了三个剧院的艺术创作成果,也将文化视角转向三个剧种的代表院团在反映生活、国外演出、文旅融合方面的突出成果,让人看到十年来中华戏曲所拥有的阔大的生存环境,显示出多样的文化族群、社会群体与传统戏曲的人文互动图景。所有这些都强烈地凸显出新时代的时代质感,这也昭示着戏曲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的广播中,戏曲始终是重要的艺术存在。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里,特别如主持人董浩制作的《戏迷天地》,一直用精彩的戏曲节目,用声音传送着戏曲艺术,近年来推出的《我和我的家乡戏》等戏曲节目,积极回应着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新成果。此次《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的制作,联合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等重要的戏曲机构,精准地梳理十年来戏曲创作领域的突出现象,用戏曲作品、现象、群体和个人来透视新时代艺术的高度和精度,回应新时代里正在变化着的戏曲新生态、戏曲新形态。这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品牌,获得了再一次的提亮和重光。毫不夸张地说,《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用十期节目透视新时代戏曲发展成就,而节目本身就是戏曲工作在新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创造现象。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