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你感受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

时间:2024年03月2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高森

开幕式现场

  春光无限,万物生机。3月28日,“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谌河、刘曼文、郭全忠、洪磊、杨少斌、闫平、洪浩、翁奋、顾黎明、纪连彬、于振立、李占洋、丁乙13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组成,从不同视角展示当代艺术中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景观。作品将呈现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向观众展示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闫平致辞

策展人徐虹致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参展艺术家代表闫平,策展人徐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先后致辞。

  向波涛、杜鹏飞为到场参展艺术家刘曼文、闫平、纪连彬、李占洋、洪浩、翁奋、谌河颁发捐赠证书并同参加开幕式嘉宾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向波涛、杜鹏飞为到场参展艺术家刘曼文、闫平、纪连彬、李占洋、洪浩、翁奋、谌河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参展艺术家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红颜——胡蝶》等17件绘画作品。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主持。

“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首届当代艺术展“存在之境”于2021年10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后,获得艺术家、批评家、观众和媒体的好评,这成为清华艺博继续策划举办当代艺术研究性展览的良好开端。为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24年3月再次举办第二届当代艺术展“看与被看”。展览以“看”与“被看”为主题,探讨艺术家与作品、作品与其对象的关系,以及记忆、情感、欲望、认知等现象如何通过视觉形式表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看是有记忆的,过去的痕迹与当下视线相交,并参与经验、理想和观念,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性相互渗透,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艺术家反映这些痕迹的作品呈现一种碎片式的反射,其中有形式和内容的印记,也夹杂着说不清楚的情感断片。吸引艺术家借题发挥的契机和动因,固然源自主题,更多时候可能是偶然一瞥、瞬间发现、一种表情一种姿态的启发,或是氛围的感染……第一单元 “记忆中的‘看与被看’”的四位艺术家谌河、刘曼文、郭全忠、洪磊的作品往往和记忆有关,而这些记忆包含了历史文化社会与个人经历。令人感兴趣的是,有时视角决定创作手段,有时手段也会引出新的观看方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看”和“被看”与当下视域有关,它决定了你看见什么和忽略什么,并思考如何表达。所以无论何种“看”,都有“此在”的“现场”感。而“现场”不仅仅是“身临”,还有信息的流动交换,艺术家才能从中获得灵感。就像突然被照亮,照亮自身同时也照亮其中的场域。艺术家的“看见”也成就观众的“看见”,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看见了艺术家的“看见”。第二单元“当下境遇中的‘看与被看’”展示了杨少斌、闫平、洪浩、翁奋四位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习以为常对身边事物视而不见时,我们是看不见的。艺术家会将它们“照亮”让我们看见。艺术家用他们的敏感、良心、认知、问题意识以及寻找新的表达方式的决心,照亮了我们。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如何看待传统,是对现代文化转换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审视。艺术中呈现这一主题探索的作品不绝如缕,特别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将其视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艺术之路的关键。第三单元“文化转换中的视线”中的五位艺术家顾黎明、纪连彬、于振立、李占洋、丁乙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前者是基于个人感情和经历,以个性色彩去探索新的形式,传统就是活着的源泉,艺术创作从这源泉中获取能量。后者可以看作一种理念,一种目标,一种决心,一种类似“乌托邦”的梦想。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

(编辑:高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