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走进青春校园,双向奔赴更“有戏”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青

近期,第8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广东深圳落下帷幕。本届戏剧节为青年学子展露才华提供舞台,助力校园戏剧交流进步,激励更多青年戏剧人,用热情、质朴、生动的戏剧创作,焕发新时代中国青年朝气蓬勃、自信奋进的精神。
本届戏剧节上,莘莘学子倾情演绎的戏曲作品,受到青年观众的热情支持,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小艺采访了此次戏剧节戏曲主创和专家,让他们谈一下传统戏曲与青春校园的“双向奔赴”。

第8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剧目京剧《归去》 中国文艺网 刘青 摄
“校园戏剧节上,有很多让我感动的瞬间。这是一次校园戏曲的盛会,也让戏曲走进青年和校园。”本届校园戏剧节演出剧目京剧《归去》的编剧、导演、主演,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202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李禹恒对小艺说道,“作为高校戏曲专业的学生,我参与过‘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小学课堂,开展戏曲教学。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学习、感悟、体验戏曲魅力,更将我们灿烂的戏曲文化薪火相传。” “戏曲进校园”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校越来越重视戏曲教育。戏曲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建设,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原广西戏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导演,本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专家组成员卢浩表示,学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切身感受到文化传统陶冶性情的魅力,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层面的熏陶,不仅仅蕴藏于戏曲之中,也蕴含在古典文学、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之内。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次感悟,让学生把戏曲中的中华审美元素在舞台上表达出来,真正体悟到戏曲的文化之美。 戏曲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出一批青年戏曲人才,这些青年才俊会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创作出反映青年学子、年轻观众价值理念的戏曲作品。《归去》副导演、京胡主奏,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京胡教师高阳认为,当下的戏曲创作要反映青年人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年轻人走入戏院、爱上戏曲。创作、排演《归去》这部剧时,主创团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该剧的制作人、导演,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冯小明对小艺表示,主创们的思索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得以呈现,《归去》探讨“出世”与“入世”,不仅蕴含家国情怀,更观照今日年轻人日常生活——是“内卷”还是“躺平”,反映了年轻人对人生走向、人生价值的疑问。“希望他们能在谢道韫、谢安、王徽之三人坎坷的一生中寻找到答案——在‘入世’中淡泊名利,在‘出世’时心系众生。” 如何让传统戏曲蕴含当代价值,本届校园戏剧节演出剧目豫剧《俄狄王》的导演、主演,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教师程闯强认为,这需要通过守正创新得以实现——创新可以是形式上的突破、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创新。在进行跨文化文本改编的戏曲创作时,他深刻感悟到开拓创新的魅力以及中华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俄狄王》这部戏是我在中国戏曲学院求学时创作的作品,它的文本来自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西方戏剧的叙事传统与中国戏曲的故事讲述截然不同,我们通过传统戏曲的程式,可以表达不同文明语境下的文化元素,这让我体悟到中华戏曲兼容并包的独特魅力,也是我戏曲守正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8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剧目昆曲《长生殿》 中国文艺网 刘青 摄
许多热爱戏曲、热爱戏剧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深圳,在校园戏剧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李禹恒表示,他此行遇到了戏曲界的同行,也结识了不同戏剧门类的创作者。“我从不同的戏剧门类中收获了灵感,这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和视野,也让我对戏曲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谈及观众的热情,程闯强说道:“许多到场的年轻观众是第一次看戏曲,观赏完之后,他们意犹未尽,对戏曲有了全新的理解——戏曲既不是‘沉寂’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也不是与当下‘脱节’的‘旧风尚’,它蕴含着守正创新,表达着青年戏曲创作者对戏曲事业的热爱,反映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这正是戏曲艺术与青年人生的现实交汇点。我很感谢校园戏剧节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以青春的眼光创作、传播、推广戏曲。”
谈及校园戏剧节的意义,卢浩对小艺表示:“校园戏剧节不仅仅为培养、传播、推广戏曲助力,更重要的是,它在构建一种戏曲‘生态’。这种‘生态’是一种年轻化、多元化、活力化的‘生态’。校园戏剧节上,我看到了青年人对于戏曲的热情,也感受到戏曲的活力,这正是推动戏曲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我相信,未来的校园戏剧节会形成独一无二、又生机勃勃的‘生态’,真正实现戏曲在青年人中的回归和复兴,真正让传统戏曲与青春校园‘双向奔赴’。”
(编辑: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