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傲风寒 舞人看今朝

时间:2023年11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茅 慧

青春傲风寒 舞人看今朝 

——“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舞蹈专场述评 

  2023年的立冬时节,断崖式的气温骤降,使首都瞬间进入寒冬,但在位于北京魏公村的民族剧院里,11月12日和13日,集结当今优秀舞蹈青年才俊的“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舞蹈专场隆重上演着, 25位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舞者,用他们火热的艺术激情和旺盛的生命状态,为寒潮料峭的北京夜晚平添了浓浓暖意。

  守传统之正 舞当代新风 

  首场舞蹈展演共设18个作品,分三个篇章进行。第一篇章的6个作品分别是《北魏飞天壁画印象》《龟兹·观香》《春之萌》《原上草》《尘世闲游》《天鹅之死》。此篇章集中展示的是近年来在党中央文化建设部署指引下,秉持“两创”艺术创作原则,对中外的传统和古典舞蹈风格的传承与发扬之成果。首先亮相的是曾以领舞《大河三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的作品中“三彩马”扮演者沈徐斌。他多年跟随北京闲舞人工作室的艺术创作之旅,在古丝路二维平面舞蹈形象遗存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和舞蹈语言的提炼,在闲舞人工作室推出的一系列作品中担纲主演。此番表演的《北魏飞天壁画印象》便是舞剧《莲花》中的一段独舞。沈徐斌在表演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旋转如流水、翻腾若蛟龙般的舞蹈动作。舞蹈《大河三彩》和后来2021年因春晚平台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皆出自2020年在洛阳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而《大河三彩》则是那届获奖者中的翘楚。除了编导赵小刚以挥洒自如的舞队调度和令人过目不忘的主题动作提炼,以及古风与民风交融穿插的精彩配乐,其中沈徐斌在核心角色“三彩马”的演绎中所呈现的饱满艺术表现力和过硬专业功底,成为这个作品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

  新时代以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业已成为中国舞蹈工作者的自觉艺术追求,许多年轻一代的舞蹈编创者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善于学习借鉴、敢于艺术探索。在近几年间,将中国古代文物中遗存的舞蹈形象加以文化意蕴钩沉和舞蹈动态化解读,成为舞蹈创作的一股热潮。比如本次演出中的《龟兹·观香》《尘世闲游》的表演者王赞和姜爱东皆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两个作品都着意营造一个跨越仙凡两界的空灵脱俗的意境,将石窟壁画雕塑的乐舞形象赋予恰切生动的人间情韵,在充分发挥舞者熟稔高超的古典舞身体技能的同时,给予符号性的佛教伎乐舞姿动作的提点,将传统宗教空间里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当代舞台艺术的崭新样式。

  来自中央芭蕾舞团的00后新秀宁珑带来的是古典芭蕾经典之作《天鹅之死》,这个由俄罗斯芭蕾编导家福金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舞演员巴甫洛娃量身定制的古典芭蕾小品于1907年一经问世,便成为古典芭蕾女舞者艺术水准的试金石。宁珑的此番表演显示出了她扎实的古典芭蕾功底,对垂死天鹅的演绎端庄大气中透着凄婉挣扎,情感刻画丝丝入扣。这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她此前在芭蕾舞剧《沂蒙》中塑造的英嫂形象,颇似舞剧《沂蒙颂》首演英嫂扮演者程伯佳之神韵,将沂蒙老区劳动妇女沉着大方、淳朴美丽的形象活脱再现,英嫂——这个中国独有的芭蕾舞光辉形象时隔半个世纪得到传承。也因此,宁珑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以舞蹈叙事 承红色精神 

  展演的第二篇章演出了4个作品:《一块红布》《绍兴路上》《二月红棉》和《红色情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出的是两个双人舞作品,更多的叙事性在其中得到呈现。一块红布从新娘的盖头到颈上的围巾,红色意味着新郎与新娘的柔情,也饱含了先烈革命意志的炽烈和坚定。双人舞《红色情缘》是李晨赛饰演的美术女生与吕科镝饰演的红军哥哥塑像的一次精神交会。吕科镝是近年涌现的一位十分优秀的民间舞青年舞者,他在《海阳大秧歌》和双人舞《蜜》中的表演令人过目不忘,他恣意洒脱的民间舞感,神气与舞动的协调融洽,使他演绎的红军哥哥自带一股乡土间长大的尕娃光晕,是继于小雪、武帅之后的又一位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表演人才。《绍兴路上》和《二月红棉》都是女子独舞,分别由北京歌剧舞剧院的蒋林蓉和广东省舞蹈家协会的朱瑾慧表演。两个作品都着力于主人公心境与情愫的宣泄和抒发,两位舞者皆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能和艺术表现力,她们的身体在多年的舞蹈训练后几臻化境。朱瑾慧在舞蹈一开场的两声枪响后,双脚定点舞动,身体的控制游刃有余;当她身上那袭绯红的衣衫滑落后,身体便如早春二月的红棉蓓蕾破苞绽放和舒展。这个舞蹈带有诗化的象征意味,红棉的形象一直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表达中寓意革命先烈。当朱瑾慧在舞台上尽情地伸展翻腾着她柔韧的身躯时,我们看到的是革命先烈信念的永恒跃动。

  致敬百花舞苑 体悟万籁生命 

  晚会的第三篇章由一组标题为《石榴花开》的4个民族民间舞片段和7个现当代舞作品组成。苗族舞蹈《丹凤朝阳》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郭歌表演;蒙古族舞蹈《又见盅碗舞》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柴尔斯表演;朝鲜族舞蹈《飞花蝶语》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樊婧怡表演;哈尼族舞蹈《绿棕灵鹇》由云南省歌舞剧院的袁志平表演。蒙古族舞蹈和朝鲜族舞蹈自新中国成立后,经几代民族舞蹈工作者的勠力耕耘,已积累了一系列经典保留节目,并在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保有着这些民族舞专业教学和创作的优质资源。郭歌、柴尔斯、樊婧怡的表演风格纯正,功力扎实,显示了学院派民族舞精致、典雅的美学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在彩云之南这片红土地上陆续涌现了许多让人赏心悦目的哈尼族舞蹈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后,诞生了哈尼族第一部舞剧《诺妈阿美》,这标志着哈尼族舞蹈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阶。哈尼族传统民俗活动中的棕扇舞在大小舞台艺术创作中被屡次搬上舞台,几乎成为哈尼族舞蹈的标志性符号。此番由袁志平表演的《绿棕灵鹇》以传统棕扇舞中的道具“棕扇”象征丛林中白鹇鸟的羽翼,自然天成的生命律动带着彩云之南的氤氲之气令人神往。表演者袁志平同时还是一位才华盈溢的编导新秀,今年10月下旬在济南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中,他编导的群舞《太平有象》将傣族舞蹈的肢体律动化为行走中大象的身体既视感,用接连不断的舞姿造型营造出雨林、象群、大象母子等视觉画面,真是意趣盎然。

  第三篇章的后半部分7个作品分别是:中央芭蕾舞团周月、孙鹏翔表演的《遥远的声音》,汤觉智舞蹈工作室高德瑞表演的《蜗牛》,中国舞蹈家协会2021年度顶尖舞者孙晗硕表演的《你好,再见》,西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白宇豪、石仁琦表演的《观》,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王智滢表演的《浅云间》,中央戏剧学院陈添表演的《生息》,深圳歌剧舞剧院常宏基表演的《停留片刻》。《遥远的声音》出自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编导费波之手,男女二人着当下生活便装配合阿拉伯风格的音乐,不用芭蕾足尖技术和过多的接触、托举,同频共振为主的编舞样式带有经典老花的怀旧感。《蜗牛》和《观》都出自编导新秀汤成龙,他乐于在作品中挖掘出道具的语言叙事性。《蜗牛》中的蜗牛是人,蜗牛壳是一个白色圆盒子,也许他想表达一种当代都市人蜗居的状态和心态,对束缚自己的狭小空间力图摆脱又终究沦陷、对生命变幻轮回的感伤。《观》不妨称之为现代舞版的《三岔口》,两个西服男围绕一张八仙桌,搬弄桌子的同时在其上下、里外、周边跳跃起舞,尝试将传统艺术的元素与现代舞编排技法融合,探索舞者身体在道具介入的情况下能产生的多重有意味的形式。

  陈添曾参加电视综艺《舞蹈风暴》而蜚声舞蹈圈内圈外。此次他表演的《生息》传达出了一种脊椎动物的生命鲜活感。他时而如鱼儿在水中游弋,时而如苍鹰振翅腾飞,有欢愉雀跃,也有伤痛蜷缩;舞者过人的身体柔韧度和延展感,脊椎的蜿蜒与卷曲,几乎超越了一般人体动态的极限,让人叹为观止。近来坊间有一养心金句:让身体走得慢一点,等等自己的灵魂。也许由文小超编导、常宏基表演的《停留片刻》正是对此的一种舞蹈呼应。从节目开始常宏基匍匐地面盯着蝇头小利的蝇营狗苟,到逐渐起身又身在曹营的纠结挣扎,到最后终于彻悟微笑挥手告别,舞蹈擅长表现的情绪和情感烈度被常宏基稳控的身体拿捏得细致入微。此作新近荣获今年9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奖,确乃实至名归。

  25位青年舞者以他们多年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素养,通过数年舞台艺术实践的磨砺,如今带着各自的拿手好舞汇集一堂集中展示,这不仅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台国家级高水平舞蹈展演,此举更昭示着中国舞蹈人才从教育到编创久久为功、成效斐然的良好发展业态。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秀的舞蹈生力军而骄傲和自豪,对未来即将走进艺术高光时刻的一波又一波后浪们充满期待!

(编辑:简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