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经典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时间:2023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戈
别让经典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从“脏话谐音梗”伪《诗经》说开去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孔子称“不学《诗》,无以言”,儒家以之为“诗教”经典,自汉代起就被列入“经”的范畴。诗三百篇,不仅构成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历时500多年的诗史系统,形成后世经学释义的煌煌学术文脉,也以其简洁凝练、精义纷呈、质朴隽永的现实主义风格,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可最近有个“谐音梗”事件,却使当事学校被“骂”上了热搜,也让《诗经》的传承传播话题再度引起了广泛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华师历院”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文中采访某学生对学校集体活动的感想,并引用了该学生提供的号称《诗经》的内容。随后就有网友指出,该作是坊间伪造的古诗,乍看貌似《诗经》,实则生搬硬造、语意不通,且通篇在用“脏话谐音梗”进行讽刺谩骂。此事曝光后,该篇文章已被发布者删除,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也发布了情况说明,承认“把关不严”,给予道歉,并表示“已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

  从目前事件呈现的信息链可以看出,“脏话谐音梗”的事实显而易见。在当下流行文化的范畴里,“谐音梗”作为一种包含着语义戏谑和解构特征的亚文化存在,在一定尺度范畴内其实有它自洽的合理性。事实上,公众对于“谐音梗”已有相当坦然和包容的接受,甚至有的网络新词也进入到了主流辞书编纂的视野,而历史上有关《诗经》“戏仿”或“新诗经”的例子也很多。问题在于,“谐音梗”和《诗经》在此次事件中可以说是“躺枪”,包藏其中的“脏话”所暴露出的鄙俗情绪是让人无法接受的。用“谐音梗”来“抖机灵”,将煌煌正大的优秀历史文化置于“污传播”当中,显然背离了“历史文化学院”应有的职责和使命,而这恐怕也是公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所在。

  或许公众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接受“把关不严”是技术性的“失察”,也接受亚文化语境中戏谑、戏仿或解构形态的发酵与衍生,但当此事发生在“历史文化学院”,就不可避免让人产生相应的“资格审视”——如果缺乏历史文化“把关”和对经典起码的敬畏,当事方传承传播的历史文化和培养的“人才”,是否还有质量上的保证?一个本该“行为世范”且承担着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重任的学校及其学生,却出现如此事件,是很不应该的。由于学生阅历尚浅,在某些方面行为失当,给予批评教育是应有之义。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教育年轻一代以敬畏的心态和应有的使命担当去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在当前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语境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现实环境中,对经典文化应知敬畏、对价值传播应守底线、对人才培养应启正道开大道,这是《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煌煌文脉延绵不绝的精义所在。如果不深究此事件中的“脏话”和情绪,我们多少能够从涉事“诗句”中看出当事学生对《诗经》有过一定的学习,倘若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未尝不可将其引到“守正道”“走大道”上来。具体应该怎么做,恐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此次“脏话谐音梗”事件不啻于是一个提醒,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学习传播,“不学《诗》,无以言”贵在精义,而明德守正将是避免任意解构或恶搞的重要环节。别让经典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职责。

(编辑:张钰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