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相融 梅花绽放——贵州京剧院冯冠博喜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时间:2023年05月26日 来源:贵州京剧院 作者:成荣蕾

   20235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布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共15名演员获奖,贵州京剧院冯冠博凭借京剧《阳明悟道》喜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为贵州再添一朵“新梅”,这是继贵州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丹梅、贵州省花灯剧院邵志庆之后的贵州第三朵“梅花”。新开梅花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贵州戏剧文化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18日晚,冯冠博的终评演出在广州友谊剧院火爆上演,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和叫好声不绝于耳,剧场外一众戏迷因没买到票而徘徊良久不舍离去。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当代视角与独特民族审美弘扬阳明精神、千百年锤炼而成的戏曲美学与表演身法相得益彰,冯冠博以老生大文戏造型塑造了阳明先生厚重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段追求精致精美,极大发挥剧种行当的传统魅力以及个人表演特色优势,在气韵上遵循古典之美,在眉宇间让今人会意古典人物心声,将圣人之圣塑造得淋漓尽致。 

  传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 

  “龙场有灵,吾道成矣!心性大道,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引,在新时代仍然是人们道德实践的修养方法,对今日人们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宝贵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京剧《阳明悟道》讲述王阳明因诤谏,受宦官刘瑾加害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从“杖刑贬逐”“长亭送别”“亡命天涯”“荒山瘗旅”“龙场悟道”“讲习布道”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叙述阳明先生遍历磨难,受尽折磨,在贵州悟道成道,创立“知行合一”心学体系的过程,深入挖掘阳明文化在贵州的文化定位,圣人思想与地域文化交融,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为贵州烙下阳明文学的烙印。 

  对于戏曲作品来说,两个小时内要演绎一代儒学宗师的传奇人生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编创更高的目标是触及圣人的心学思想,用京剧的语言阐释阳明心学博大宏涵的思想精髓,同时要求通俗化叙述这思想的来龙去脉和要义精髓,既要有学术高度,又要以当代视角诠释和弘扬阳明精神,与传承共振、与时代同频。主创团队精准把握阳明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心学的形成也是王阳明历尽磨难的过程,在全剧全景式交代了阳明心学历程的基础上,强化“长思顿悟”的情感表达,巧妙的设计浓墨重彩的演绎“龙场悟道”这一王阳明人生的特殊时期,既遵循历史也符合阳明心学从形成到实践的逻辑,把这一幕推上了全剧的高潮,观众为之震撼和动容。以京剧艺术的方式反映阳明思想的深邃内涵,剧情设置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该剧主题的深刻性、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向深开掘,体现了剧本结构严谨的逻辑性,也切实地考验了主演冯冠博的艺术功力。 

  知行相融展京剧之美 

  《阳明悟道》是贵州京剧院历时近三十年,前后改编三版后搬上京剧舞台的复排剧,1995年推出了第一版《龙岗悟道》,2018年创排第二版《王阳明龙场悟道》,2022年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纪念,贵州京剧院经过再一次调研采风、剧本修改、舞美创新、新编唱腔等一系列的大胆创新,精心打磨推出新剧《阳明悟道》。在此剧编排中主创团队注重对中华戏曲传统精神与审美本质的继承,在创排之初就以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为目标,并在此目标的基础上将该剧定位为“新京剧”的创排理念,结合了时代背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民族元素,吸取了传统精华。 

  该剧在继承戏曲艺术表演的前提下,遵循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化特征,在形象塑造与声腔表现上以戏曲程式性为基础,融入苗族舞蹈、糅进了嘹亮和高亢的山歌、民歌,在民族写意美学观的指导下,创排革新京剧新的韵律之美;在“四十廷杖”“书院讲学”等段落,充分利用“打花棍”“群舞”营造宏大、壮观的戏剧场面。音乐上,全剧中心的唱段采用京剧二黄、反二黄板式,在保持京腔京韵本体特色的同时,突出京剧行当声腔和流派声腔的丰富性;在音乐素材上选用了古琴曲《平沙落雁》和昆曲《牡丹亭》的元素;伴奏乐器大胆地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小提琴、圆号、长笛与京胡、琵琶、古筝交融混奏,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增加了剧情的感染力。 

  文武兼备梅花绽放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征高度传承着中国古代美学的特征,《阳明悟道》共7幕,起承转合主线明晰且主题突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手段丰富“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表演鲜明。   冯冠博在被采访中说:“《阳明悟道》演出的最大难点在于哲学思想的舞台艺术呈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感悟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精髓,他及主创团队多次到贵州龙场进行调研,冯冠博说“通过去历史遗迹采风,实地重构哲学家悟道的情景,聆听专家学者讲授阳明文化和心学,激发了我深层思考,自己努力通过京剧艺术手段唱出‘内心戏’,将阳明先生这个角色‘演活’。” 

  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冯冠博深入研究阳明文化精神内核,透过人物思想抓住特点塑造人物,突出强化人性的力量,强化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老生大文戏造型生动诠释了鲜活、厚重的阳明形象,非常完美地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同质化、僵硬化,同时注重平衡性和情感的内敛性,通过京剧老生特殊的眉眼及面部表情等细节表演表达出阳明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塑造细腻的肌理真实感拿捏有度,冯冠博细致入微的表演使得王阳明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 

  冯冠博一袭白衣,俊美的扮相、朴实大方的台风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扎实的基本功及深厚的艺术造诣,让他在戏台上收放自如,圆润的唱腔、韵味十足,剧中游刃有余地展现出诸多高难度动作技巧,甩发功表现出剧中王阳明愤怒无奈激动的内心世界,僵尸倒稳健、刚劲、利落的身段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冯冠博在该剧中唱、念、做、表、武,行云流水般全面而精湛的表演直达观众心灵,观众仿佛看到的不是冯冠博,而是明代穿越而来栩栩如生的王阳明,台下此起彼伏地叫好声便是对他从艺30多年博采众长、潜心钻研、文武兼备、唱作俱佳等深厚艺术造诣的充分肯定。     

  (作者系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戏剧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

(编辑:王解生)